四川神秘的「僰人懸棺」 ,震撼恐怖殘存的棺樁!

寰宇。風情 於 30/01/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僰人」雖然消亡了,但作為在歷史上為開發西南有過重大貢獻的民族,中國的歷史將會永遠保留他們的一席之地。隨著僰文化旅遊的迅速發展,「僰人懸棺」的歷史價值顯露出來。


懸棺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 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採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 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僰人懸棺的年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懸棺俗稱「掛岩子」。即把棺木置於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帶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戰國時期 就在宜賓地區群居,並建有僰侯國、僰道縣。因其剽悍驍勇,為其歷代統治者所不容。他們棲身于荒野荊棘之中,有「披荊斬棘」之譽。明代,僰人稱「都掌族」。 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總兵劉顯率十四萬大軍將其殺絕。其時,「前軍引火炬燒城屯千餘,炎焰漫天……赴火墜崖谷者數萬……都掌蠻至是盡滅」(《興文 縣誌》)。


民間傳說僰人未被殺絕,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還說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當朝鎮壓才改姓 「何」。明史有僰人首領「阿大王」在僰都城九絲城被殺的記述。有人曾在當地訪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寧原為酋阿大、阿二同族,後投軍至一何姓將軍麾下, 改為何姓。珙縣過去曾有明諺「遊稞稞(彝族),范苗子,後山何家掛岩子」。至於為什麼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 乃教以懸葬岩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岩以趨吉。」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用這個辦法消耗僰人的力量。三國時,諸葛亮南征路過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幹,就讓 人放風說;旱災是由於僰祖墳風水不好,如將棺材移到懸崖上,來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為真,就放下戰事,忙著遷墳。諸葛亮趁機離去。不料次年果然五穀豐 登、人畜興旺。於是,懸棺葬便代代相傳下來。但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懸棺如何置於懸崖之上,置於眾說紛紓有說鑿岩為路,放棺後又毀掉路;有說先以土填埋崖 壁,然後再去土;有說崖頂放繩索;有說搭廂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 1 2 3 4 5 6 >
標籤: 僰人懸棺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