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 iamtravelers.com
隨意漫步在法國德波利爾Montpellier的老城區內,在戲劇廣場La Place de la Comédie上竟然無意間被我發現了一個室外攝影展。一向熱愛攝影的我,二話不說便走了過去。
細心一看才知原來是一個關於全球危機的展覽,作品來自一個法國知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1]。他以空中攝影聞名,這個室外展覽正正是他在世界各地拍攝回來的大自然生態相片,以及記錄了人類過份開墾土地、大量浦魚、生態受破壞的相片。
相片色彩瑰麗,猶如大地彩繪,單看色彩鮮艷生態的作品,你不禁會驚嘆大自然的美。然而,畫面由北極上白茫茫的雪山轉到海洋裏整遍的融冰;由非洲一大群壯觀的雀鳥棲身地轉眼去到非洲過份開踩的礦場;由優美偉大的生態畫面一轉卻來到墨西哥的密集式工廠區。由高空拍攝,龐大而密集的工廠區顯得特別深刻,一針見血的文字敘述更令你深刻體驗到人類濫用地球資源的所造成的惡行。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攝影的威力。
高解像度的畫面把高空下的情況一覽無遺地展示在你眼前。從冰天雪地到熱情的沙漠,從人類密集式的居住環境到密集式的動物棲身地,仔細環繞展覽一周,你似乎一下子走遍了地球一週。放大了的相片讓你感受到畫面的真實。讓你確確實實感受到人類近這幾十年來是如何過份地濫用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生態環境。
一個相機、一個展覽、一張相片、一句文字,勝過環保專家的千言萬語。
在這一刻我明白了攝影的真正意義。任由你的攝影作品拍攝得再美,攝影技巧再高超,背後沒有想傳遞的訊息,相片便失去靈魂,變得空洞無墨。相機只是一個工具,助你去傳遞難用千言萬語去形容的訊息。
五年前,當我買第一支單鏡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什麼叫攝影。當時我只想把自己眼前的美景百分百保留下來。我知道普通數碼相機並不能做到如此真實的效果,所以我開始學習攝影,希望將美好的一刻留住。我開始學習如何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光圈快門設定下去拍攝最真實最美的一面,發掘不同的角度去拍攝最美的一刻。我開始會留意別人的拍攝作品,究竟什麼角度才能把一個場景拍得最好。
在澳洲和歐洲那段時期,每天機不離手,恐怕自己會錯過什麼美麗時刻。漸漸地,我開始把握到攝影的技巧與角度,於是八個月的歐洲之旅,我拍下了一大堆「還算過得去」的風景相片。然而,我卻開始感到迷失。我開始問自己,攝影的意義何在?在歐洲拍下了大量的風景照,偶然在Facebook會被大讚「好靚啊!」然而看着自己的相片卻沒有什麼的感受。
老實說,要拍一張「好」的風景相並不難,只要懂得基本的拍攝技巧和構圖,並擁有一部單鏡相機,不難拍出「好」的相片。再加上現時單鏡相機在香港十分普及,在網上隨便就能夠找到技術一流的作品。單鏡相機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擁有,面對着美麗的場景,只要懂得基本攝影技術,似乎人人都可以拍出有水準的相片。於是腦裏開始有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算是一張好的作品?
我開始在網上留意別人的攝影作品,看看什麼作品會獲得好評,什麼作品會得奬。一幅在網上獲得好評的作品可以是美的和諧,光線﹑角度﹑布局的和諧結合,又可以是一幅創意與技術的結合。
但是,「懂得攝影」的人似乎充斥在網上。我又開始問自己這麼多人懂得攝影,「好」的作品在網上隨處可見。那麼什麼作品才能稱得上大師級,什麼作品才能稱得上絕頂呢?於是我又開始留意什麼作品能在博物館出現。無論在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地,只要一有關於攝影展覽的博物館,我總是會第一時間前去參觀。
在博物館出現的大多是歴史寫實相,攝影師攝下了不同年代人們生活的情況、戰爭對人們的破壞、人們慘不忍睹的生活情況。這是我在博物館見得最多的作品,發現大多數能成名並留芳百世的作品都是寫實的歴史照片。他們並沒有出色的攝影技術,講求的是在那一刻的即時性,但卻記錄了人類最真實的一面。
在柏林的時候,與一位德國朋友去參觀一位美國著名人像女攝影師Annie Leiboritz的作品。她的人像攝影真的很出色,每一個在她相機下的名人,甚至普通人都能具體地顯出不同的個人風格,自然而富有創作性。她的確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商業攝影人才,對於她的創作性是絕對感到佩服。然而,站在她的作品面前,除了感到佩服卻沒有其他特別的感受。
直到我在瑞典的校園內看到一個關於第三世界的展覽,骨瘦如柴的非洲小童令強烈感受到第三世界人們的不幸,部落間年復一年的戰爭導致無辜的不幸者死亡。我開始明白什麼叫攝影。好的攝影應該要帶來啟發,把觀看的人帶到攝影師的世界。攝影的真正意義在於它的感染力,好的攝影作品勝過千言萬語。
今日在法國隨意在街上看到一個關於全球危機的展覽,又再次提醒我什麼叫攝影。每個人都可以擁一部單鏡相機,學習簡單的基品攝影技術,每個人都可以拍出美的作品。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攝影師所能看到的事物。對我而言,好的作品不只是講求美的和諧,而是要去記錄被人遺忘了的事物,別人所不能見到的事實。相機只是一種工具,去傳遞一種訊息。
隨意漫步在法國德波利爾Montpellier的老城區內,在戲劇廣場La Place de la Comédie上竟然無意間被我發現了一個室外攝影展。一向熱愛攝影的我,二話不說便走了過去。
細心一看才知原來是一個關於全球危機的展覽,作品來自一個法國知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1]。他以空中攝影聞名,這個室外展覽正正是他在世界各地拍攝回來的大自然生態相片,以及記錄了人類過份開墾土地、大量浦魚、生態受破壞的相片。
相片色彩瑰麗,猶如大地彩繪,單看色彩鮮艷生態的作品,你不禁會驚嘆大自然的美。然而,畫面由北極上白茫茫的雪山轉到海洋裏整遍的融冰;由非洲一大群壯觀的雀鳥棲身地轉眼去到非洲過份開踩的礦場;由優美偉大的生態畫面一轉卻來到墨西哥的密集式工廠區。由高空拍攝,龐大而密集的工廠區顯得特別深刻,一針見血的文字敘述更令你深刻體驗到人類濫用地球資源的所造成的惡行。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攝影的威力。
高解像度的畫面把高空下的情況一覽無遺地展示在你眼前。從冰天雪地到熱情的沙漠,從人類密集式的居住環境到密集式的動物棲身地,仔細環繞展覽一周,你似乎一下子走遍了地球一週。放大了的相片讓你感受到畫面的真實。讓你確確實實感受到人類近這幾十年來是如何過份地濫用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生態環境。
一個相機、一個展覽、一張相片、一句文字,勝過環保專家的千言萬語。
在這一刻我明白了攝影的真正意義。任由你的攝影作品拍攝得再美,攝影技巧再高超,背後沒有想傳遞的訊息,相片便失去靈魂,變得空洞無墨。相機只是一個工具,助你去傳遞難用千言萬語去形容的訊息。
五年前,當我買第一支單鏡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什麼叫攝影。當時我只想把自己眼前的美景百分百保留下來。我知道普通數碼相機並不能做到如此真實的效果,所以我開始學習攝影,希望將美好的一刻留住。我開始學習如何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光圈快門設定下去拍攝最真實最美的一面,發掘不同的角度去拍攝最美的一刻。我開始會留意別人的拍攝作品,究竟什麼角度才能把一個場景拍得最好。
在澳洲和歐洲那段時期,每天機不離手,恐怕自己會錯過什麼美麗時刻。漸漸地,我開始把握到攝影的技巧與角度,於是八個月的歐洲之旅,我拍下了一大堆「還算過得去」的風景相片。然而,我卻開始感到迷失。我開始問自己,攝影的意義何在?在歐洲拍下了大量的風景照,偶然在Facebook會被大讚「好靚啊!」然而看着自己的相片卻沒有什麼的感受。
老實說,要拍一張「好」的風景相並不難,只要懂得基本的拍攝技巧和構圖,並擁有一部單鏡相機,不難拍出「好」的相片。再加上現時單鏡相機在香港十分普及,在網上隨便就能夠找到技術一流的作品。單鏡相機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擁有,面對着美麗的場景,只要懂得基本攝影技術,似乎人人都可以拍出有水準的相片。於是腦裏開始有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算是一張好的作品?
我開始在網上留意別人的攝影作品,看看什麼作品會獲得好評,什麼作品會得奬。一幅在網上獲得好評的作品可以是美的和諧,光線﹑角度﹑布局的和諧結合,又可以是一幅創意與技術的結合。
但是,「懂得攝影」的人似乎充斥在網上。我又開始問自己這麼多人懂得攝影,「好」的作品在網上隨處可見。那麼什麼作品才能稱得上大師級,什麼作品才能稱得上絕頂呢?於是我又開始留意什麼作品能在博物館出現。無論在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地,只要一有關於攝影展覽的博物館,我總是會第一時間前去參觀。
在博物館出現的大多是歴史寫實相,攝影師攝下了不同年代人們生活的情況、戰爭對人們的破壞、人們慘不忍睹的生活情況。這是我在博物館見得最多的作品,發現大多數能成名並留芳百世的作品都是寫實的歴史照片。他們並沒有出色的攝影技術,講求的是在那一刻的即時性,但卻記錄了人類最真實的一面。
在柏林的時候,與一位德國朋友去參觀一位美國著名人像女攝影師Annie Leiboritz的作品。她的人像攝影真的很出色,每一個在她相機下的名人,甚至普通人都能具體地顯出不同的個人風格,自然而富有創作性。她的確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商業攝影人才,對於她的創作性是絕對感到佩服。然而,站在她的作品面前,除了感到佩服卻沒有其他特別的感受。
直到我在瑞典的校園內看到一個關於第三世界的展覽,骨瘦如柴的非洲小童令強烈感受到第三世界人們的不幸,部落間年復一年的戰爭導致無辜的不幸者死亡。我開始明白什麼叫攝影。好的攝影應該要帶來啟發,把觀看的人帶到攝影師的世界。攝影的真正意義在於它的感染力,好的攝影作品勝過千言萬語。
今日在法國隨意在街上看到一個關於全球危機的展覽,又再次提醒我什麼叫攝影。每個人都可以擁一部單鏡相機,學習簡單的基品攝影技術,每個人都可以拍出美的作品。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攝影師所能看到的事物。對我而言,好的作品不只是講求美的和諧,而是要去記錄被人遺忘了的事物,別人所不能見到的事實。相機只是一種工具,去傳遞一種訊息。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