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 Smetana 的祖國

慕慕@霧之谷 於 13/07/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慕慕今次的東歐之行,選了布拉格為第一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同行友人未曾到過布拉格,另一方面也是慕慕對布拉格的情有獨鍾。

布拉格實在是一個非常美的城市,多謝現代數碼相機的方便,慕慕也拍了不少照片,但如何選取卻是個頭痛問題,加上今次天氣不是太好,照片出來的效果也不及慕慕上次去的好,所以得好好整理才能和大家分享,反正大家對布拉格的景物都不會太陌生的了。

至於捷克,慕慕反而想略略提提她的歷史,因為在近十多二十年,她的變化也相當大呢。我們現在稱之為「捷克共和國 Česká republika(Czech Republic)」的地方,包含了舊稱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這兩個地區,居民主要以斯拉夫人為主,但是由於在地緣上與日耳曼人接壤的關係,所以在文化、語言等方面也都明顯地呈現出過渡性。世紀以來,這個地方都不斷受著外族的入侵和統治,慕慕不是歷史學家,詳情也就不多說了。

及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波希米亞、摩拉維亞、斯洛伐克三個地區終於得以獨立建國而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雖然如此,捷克也並未擁有真正的和平,1938年所簽訂的慕尼黑協定當中,捷克被英、法等國充當成對抗納粹德國的犧牲品,德國也因此大舉入侵並且併吞了捷克。1945年德國戰敗,蘇聯的紅軍佔領了捷克。隨後在1948年2月,共產黨更是全面掌控了捷克。一直到1989年捷克發生了「絲絨革命 Velvet Revolution」之後,共產黨政權垮台,反對極權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瓦茲拉夫‧哈維爾 Václav Havel 被推選為捷克共和國總統,領導捷克人民再次走向獨立自由民主的社會(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家)。而在捷克爭取獨立的進程中,「布拉格之春運動」也影響深遠。

說到這兒,你可能也猜得到慕慕要說的是甚麼了,對,就是「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在布拉格,每年5月12日開始為期三週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原先就是用以紀念「布拉格之春運動」的,而5月12日則是捷克著名愛國作曲家史麥塔納的逝世紀念日,史麥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更是每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幕音樂會的指定曲目。

而1990年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這場象徵著捷克走出悲情、邁向新生的音樂會,在捷克的歷史上深具時代意義,因為這是捷克在1989年共產黨政權垮台之後,開始走向自由民主國家的第一次「布拉格之春音樂節」。而這一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幕音樂會,更是由因為不願意成為共產黨政權的工具,而離鄉去國四十多年的捷克指揮大師 — 拉菲爾‧庫貝利克 Rafael Kubelík,帶領著闊別了四十多年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所演出的一場活力十足而又感人熱淚的音樂會。

慕慕在布拉格買了這次音樂會的現場錄音 CD,所以接下來,慕慕要說的是史麥塔納了。史麥塔納 (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 是捷克交響樂之父,是國民樂派的代表,他在音樂方面的貢獻與及他的愛國精神深受捷克人民懷念。


史麥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Má Vlast,就是以描寫捷克的景物和歷史為主題,是典型的標題性音樂,由六首管絃樂曲組成;這些色彩華麗,富於戲劇性的樂曲中,充滿感人清新的民謠曲調,作曲者在總譜上,對描寫的景物附有詳盡的說明:

第一樂章標題為《高堡》Vyšehrad

高堡是位於布拉格市南方緊鄰著伏爾塔瓦河的一個大岩石區,傳說中的李布謝公主 (Libuše) 就是偕同夫婿普列米索 (Přemysl) 在這裏建立起捷克這個國家。樂曲一開始以豎琴象徵著遊唱詩人的詩歌吟唱來拉開序幕,遊唱詩人逐一述說出種種在高堡發生過的故事,接著由法國號和木管吹奏出象徵高堡光榮的主題。而充滿張力的弦樂和緊湊的小號則描述著騎士們在這裏揮劍比武的場景。然後出現抒情又略帶感傷的主題,似乎是在緬懷著波希米亞光榮的過去,最後,樂曲在很溫柔、緩慢的嘆息聲中結束的。

第二樂章標題為《伏爾塔瓦河》Vltava
德語稱此河為莫爾道河 Moldau

這也是整首交響詩中最常被挑選出來單獨演奏的樂章,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優美旋律,更因為它那明顯的標題音樂風格,很容易就能夠引起聽眾們的共鳴,因此這個樂章甚至也被稱為所謂的「地型學音樂」。史麥塔納在一開始以長笛伴隨著弦樂器的撥弦,似乎讓我們聽到伏爾塔瓦河源頭的涓滴之聲,然後象徵著伏爾塔瓦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匯合,流過了森林和原野,也見證了鄉間正在舉行的歡喜婚禮;後來水精靈也出現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伴隨著月光起舞;接著緊湊的音符象徵著河道轉折並且通過了聖約翰急流的漩渦;隨後伏爾塔瓦河又恢復成了寬闊的河面,流經布拉格市區並且向一旁歷史悠久的高堡致敬,最後寂靜的樂音則引導聽眾們的視覺,隨著伏爾塔瓦河消失在無垠的地平線上。

第三樂章標題為《薩爾卡》Šárka

這也是根據一段捷克的傳說故事所寫成的樂曲。故事提到李布謝去世之後,一位名叫薩爾卡的女人率領了其他的女性同胞反抗男性的高壓統治,她們躲入峽谷中並且以酒色為計,迷昏了來犯的敵軍,而最後這群娘子軍們就在兵馬倥傯之際將敵人予以悉數殲滅。

第四樂章標題為《波希西米亞的森林和原野》
Zčeských luhů a hájů


史麥塔納說這一段樂章是描述當一個人凝視著捷克的森林和原野時,心靈深處被這美麗的自然風景所勾起的感動,此時彷彿四周也充滿了歡樂與哀傷的樂章。

第五和第六樂章在架構上則是有連貫性的,標題分別是第五段的《塔布》Tábor 和第六段的《布拉尼克山》Blaník,兩個標題都是地名,也都以「胡斯戰爭」的歷史故事為主軸。塔布在布拉格南方約75公里處,胡斯黨人以塔布這個城為據點,多次擊退了外敵而贏得光榮的勝利。

史麥塔納對於《布拉尼克山》這個終樂章詮釋:「胡斯黨人在戰況失利之後退入了布拉尼克山中,這群英勇的愛國戰士們最後長眠在此。但是每當祖國需要他們效力的時候,他們的不朽精神就會隨時醒過來為祖國奮戰,直到再一次獲得光榮的勝利。」因此第五樂章和終樂章只有短暫地休息一個小節,樂團隨即再度強力地演奏出戰歌,再以樂曲張力的漸漸轉弱來表現出愛國戰士們退入了勃拉尼克山,然後雙簧管和法國號吹出詳和的牧歌藉以勾勒出布拉尼克山的寧靜景色。緊接著一小段狂暴的風格顯示出祖國捷克再度遭受到侵擾,最後胡斯黨人的軍歌再度以雄壯的進行曲風格出現,而樂曲也伴隨著第一樂章《高堡》Vyšehrad 的光榮主題,邁向了光輝燦爛的結束。

史麥塔納的祖國

今次再去探訪布拉格,慕慕一心是要一探這個在史麥塔納心目中的 Fatherland。所以也嘗試去第一樂章所描繪的高堡 Vyšehrad 走走,這個捷克文的意思也就是 High Castle,現位於布拉格南部,也是伏爾塔瓦河的東岸下方,離市中心也有一段距離,不過坐 Metro 去也很方便,雖然比起布拉格城堡,高堡實在算不了甚麼,大概只能算是建築在河岸高聳岩石上的一個要塞,現時仍保有城牆,還有多個城門,只可惜時間有限,慕慕也未能一一細看。



城牆上的刻文,慕慕不會讀,不過用猜的,下面左邊這個應該和第五樂章的《塔布》Tábor 有關吧。


當然,去到高堡,不能不去看的是有著兩座尖塔的新哥德式的聖彼得及保羅教堂 Chram sv. Petra a Pavla 和旁邊的墓園,許多對捷克文化具有貢獻的名人們,死後大多長眠於此供後人瞻仰,如德伏扎克、史麥塔納、慕夏 Alfon Mucha . . .


不過最終慕慕都沒找到史麥塔納的墓園,只找到德伏扎克的,下圖左面的是墓園入口,右面那張便是德伏扎克的墓園,是好大的一座,足見其在捷克佔有的位置。其實另一邊入口有個位置圖,若有時間慢慢找應該是可以找到的。




正午時份,慕慕和友人坐在聖彼得及保羅教堂前的草地上,藍天白雲的樹蔭下享受我們的三文治,耳際突然響起教堂的鐘聲,啊!不就是 Moldau 嗎?原來教堂的鐘聲都可以有音律的,心中一片平和的感覺悠然升起,這一刻真美好!


所以,當然得好好帶大家看一看這條河了。伏爾塔瓦河(莫爾道河)是發源於捷克山岳地帶的大河,貫穿首都布拉格,再流入德國境內。史麥塔納所描繪的是兩條小河自波希米亞的密林深處發出,一條水溫而急促。一條水污而平靜,它們激起飛濺的浪花,愉快地流過岩石的河床,在晨光下閃耀發光。時而輕流、時而急速地穿過波希米亞的山谷. . . 再匯合一起 . . .




伏爾塔瓦河洶湧奔流的一面 . . .


在伏爾塔瓦河的查理橋旁邊,矗立著正在遠望著伏爾塔瓦河的史麥塔納的紀念像,相信史麥塔納在此繼續守望著他熱愛的祖國,也可得著安息了。後面便是史麥塔納博物館,可惜慕慕踫到休館日,結果又是不得其門而入。


從東歐回來接近一星期了,這幾天慕慕不斷聽著的就是這首交響詩,雖然,聽音樂不是一定得依照作曲家所描繪的去聽,可以隨自己心中的感覺去感受,如同之前慕慕雖然喜歡這首樂曲,卻也沒有認真去想像那條河究竟是如何的,但當慕慕認真去了解此曲背後的意義後,再聽卻又不一樣了,這就是聽古典音樂的奇妙和樂趣 . . .


原文刊載於:http://mist-valley.blogspot.hk/2009/08/smetana.html


標籤: 捷克  Czech  Prague  Smetana  在拉格  史麥塔納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