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都維也納(上)

慕慕@霧之谷 於 20/09/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原來 CK 沒有直接往維也納的火車,要先在捷克的 České Budějovice 轉車,然後在奧地利的 Linz 還要再轉一次車,所以四時十五分從 CK 開始火車之旅六個多小時才抵達維也納,窗外景色也從下午金黃的日落逐漸轉成漆黑的夜空,終於深夜抵達維也納西站,還得再轉地鐵去酒店。


藝術之都維也納

雖然維也納一向給人音樂之都的感覺,但慕慕寧願稱她為藝術之都,這絕對是個現代化的大都會,但大部份的建築物都已超過百年歷史,宏偉、美麗且充滿著藝術感。


我們先來看看她的城市設計,位於市中心的史提芬教堂 Stephansdom 為奧地利最高的哥德式教堂。


環城大道 Ringstrasse — 復古主義

整個城市以史提芬教堂為軸心向外放射成一圓環,環繞著維也納市中心,是一條4公里長,56公尺寬的綠樹林蔭大馬路,這條接近圓形的環狀道路,就城市的景觀而言,讓維也納呈現一種非常獨特的風貌,過去這是城牆舊址,是維也納抵擋外侵的主要防衛,於1857年12月由皇帝法蘭茲約瑟夫 Franz Joseph 下令拆除,企圖建立一個優雅華麗的新市容,直至1880年才全部落成。

沿著環城大道走,兩旁從哥德式建築、新古典式建築、新文藝復興式建築,與繁複的巴洛克式建築一應俱全。例如,國立美術館、自然史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廈. . . 等。而現在的樣子甚至和一百年多前的景緻也沒太大的分別,唯一的差別就是把馬車換成汽車罷了。環城大道的落成,象徵著哈布斯王朝最後的一個盛世,也是復古主義的高潮。

其中最重要的建築物自然是霍夫堡 Hofburg,霍夫堡是奧匈帝國的統治核心,整個建築群包括新王宮 Neue Burg、舊王宮 Alte Burg、英雄廣場 Helden-Platz、利奧波德大樓 Leopoldinischer Trakt、宰相宮 Reichskanzlertrakt、西班牙馬術學校 Spanische Reitschule . . .

圓弧型、氣派非凡的新王宮 Neue Burg 前面的英雄廣場,聳立著十九世紀擊敗土耳其人的英雄 — 歐根親王 Prince Eugene 的雕像。



霍夫堡有多個博物館,先來參觀在新王宮 Neue Burg 的博物館是 sammlung alter musik instrumente,就是古舊樂器和兵器博物館。


博物館的入口也是氣派不凡,第一部份的武器展品沒甚麼特別,都是些盔甲、盾牌、長矛、武器. . . 等等,但古舊樂器部份則十分值得參觀。




門票已包括 audio 介紹和示範,還有些樂器甚至可以讓人試試彈奏,只是之前慕慕又沒好好做功課,不知道有那麼多好東西看,接近中午時才進內參觀,午飯還沒吃,結果也看了兩個多小時,實在不好讓友人太久等,才不得不離開。



霍夫堡的另一邊,利奧波德大樓 Leopoldinischer Trakt,頂部的綠色穹拱頂,在裡面看上去好美麗啊!


經過利奧波德大樓 Leopoldinischer Trakt 進入 Reichskanzlertrakt 宰相宮,也是主要的展覽館,樓下是Silberkammer,主要展出宮廷銀器和餐具,二樓是西西公主展覽館 Sisi Museum 和皇帝 Franz Joseph 的故居 Kaiserappartements,美若天仙、暱稱「西西」的伊利莎白 Kaiserin Elisabeth 是奧地利人最愛戴的皇后。


西西公主,這個歐洲最美麗的女人,她的故事也是非常傳奇,甚至也有拍成電影。她原為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約瑟夫的次女,十六歲便嫁給了奧地利皇帝弗蘭茲約瑟夫。西西雖出生於貴族,但成長在一個無拘無束的大家庭裏,童年的生活自由愉快,喜愛寫詩、騎馬、旅行。從她的日記裡可以看出,王子和公主婚後並不是從此便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皇室的嚴謹生活顯然並不如外表風光和令人羡慕,她的一生曲折坎坷,長子自殺身亡,她自己也是死於非命。


聖米歇爾廣場 Michaelerplatz 前的觀光馬車,前面更有羅馬古蹟,足見歷史悠久。



上圖是奧古斯特教堂 Augusterkirche 內部,仍是霍夫堡的一部份。而下圖則是霍夫堡的皇宮小教堂 Burgkapelle,每個星期日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都會在這兒獻唱聖詩!


分離運動 Secession — 新藝術
到了1897年至1918年,環城大道展開了新的一面,新銳藝術家開啟現代藝術之門的「分離派」興起,以壁畫家克林姆 Gustav Klimt、建築師奧圖•華格納 Otto Wagner . . . 為首的19位畫家、藝術家,於1897年宣佈成立「分離派」,以示脫離以環城大道為象徵的復古主義,這些企圖建立屬於新時代藝術的藝術家,完成一系列革命性作品。其中,包括克林姆的「吻」Kiss、「貝多芬壁畫」Beethoven Frieze、華格納設計的郵政儲金局 Hauptpostamt、卡爾車站 Karlsplatz Pavilions,洛斯無裝飾的洛斯館 Loos Haus,雖然這些作品當時遭受相當大的批評,但這些藝術家終究用實力為「新維也納」開創自己的風格了。

位於卡爾廣場的地鐵站,充滿著世紀末的華麗頹廢風格的卡爾車站 Karlsplatz Pavilions,也是分離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位於環城大道對面的外圍,由1898年一群對抗舊派建築師與宮廷貴族的藝術家所建的「分離會館」,主要由華格納的學生奧布里希 Joseph Maria Olbrich 設計,它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顆金色的圓頂,由一片片金色的月桂葉組成。當時,曾遭保守勢力取笑為「鍍金的大白菜」,其白色四方形的會館外牆門楣上刻著分離派的精神「每個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藝術,藝術有它的自由」。



現時分離會館內主要收藏的克林姆作品只有「貝多芬壁畫」,這是克林姆另一件相當重要的作品,在1902年,分離派的藝術家們為了慶祝分離派第14屆藝展,藝術家們決定以天才音樂家貝多芬為藝展的主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克林姆於大廳的四面牆上繪製壁畫,總長度達34公尺,在會館地下室展示。 同時並由馬勒 Mahler 於揭幕禮指揮演出這首貝多芬偉大的傑作 — 第九交響曲。

這幅大型壁畫共有五個重點,一是「渴望幸福」,以飛翔的人為象徵。二是「弱者的苦難」,跪在地上的夫妻哀求著全副武裝的騎士。三是「敵對力量」,巨人迪飛與三個蛇髮魔女。四是飛翔的人與彈豎琴的女人,象徵詩與音樂把人類帶向幸福。五是一群婦女與天使唱詩班簇擁著一對夫妻,而這就是壁畫的主旨 —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 快樂頌。


參觀分離會館的門票一點不便宜,就是為了看這個克林姆的作品「貝多芬壁畫」,館內不准拍照,照片是從買來的小冊子中掃描的,而二樓是現代的藝術作品則可以拍照。


但若要欣賞克林姆的著名作品例如「吻」Kiss,在分離會館是看不到的,那要到貝維雷德上宮 Oberes Belvedere,那裡幾乎有所有分離派的代表作品,慕慕在2005年第一次到訪維也納時也曾參觀,現時是奧地利國家美術館 Osterreichische Galerie,共有三個展覽館和一個偌大的凡爾賽宮式的花園,那兒之大,可是一整天也看不完的,所以今次是沒時間再去了。


噢!維也納博物館之多,恐怕也是歐洲城市之冠。還未說於2001年6月29日成立的歐洲最大博物館區 Museum Quartier,佔地約六萬平方米,囊括了豐富多樣的藝術與音樂作品。單是看博物館已經可以留在維也納不用回來了. . .


原文刊載於:http://mist-valley.blogspot.hk/2009/09/blog-post.html


標籤: 奧地利  維也納  Austria  Klimt  分離派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