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不丹,大家的印象是不是如下
地處喜馬拉亞山下,土地不肥沃,礦產不豐富,國民所得不高,卻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
確實是如此,但這並非不丹的全貌,今天與大家用各種角度更加深度、不同的角度認識不丹。
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南亞內陸國-不丹,1865年成為英屬保護國,1949歸印度保護。不丹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意為雷龍之地,國歌是「雷龍王國」(Drukyle)。「不丹」梵語的意思是「西藏旁的高地」,藏傳佛教影響著這裡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不丹的國旗也訴說著相同概念,國旗由金黃和橘紅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沿著對角線有一條白色的飛龍。金黃色則象徵國王的權力;橘紅是藏僧衣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純潔白龍象徵不丹這個國家,而龍爪上握著的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
不丹百年來一直沒有完整的戶籍制度,所以不丹人口的統計並不準確,大約有70~150萬人
主要居民為藏族和尼泊爾族,藏族主要分佈在西部,約為人口的65%;尼泊爾族分佈在南部,超過35%;另外還有印度人。不丹是一個全民信仰的宗教國家,75%的居民信奉藏傳佛教,25%信奉印度教。
不丹人的快樂泉源
不丹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香格里拉」,97%的人民認為自己很快樂。
這種快樂不是來自於外在物質的慾望滿足,卻是來自於信仰與觀念的知足。不丹人認為真正的窮是無法再施與他人,只要有田有房子他們就很滿足了,因為是佛教徒,不殺生,所以由印度進口肉類,餐桌上鮮少有肉食,但他們吃青菜或乳製品一樣感到滿足。
不丹人快樂先知-前國王吉莫˙辛吉˙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
他不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卻以建立一個快樂的國家為職志,以平等、關懷與生態的理念讓不丹成為快樂大國。
2005年,不丹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他所創造的「不丹模式」,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理論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十分感興趣的經濟學課題。
旺楚克國王施政方針
為了保護環境與文化,不丹寧願「少賺錢」,有礦產也不開採。不丹人認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有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與文化。」
不丹的旅遊景點
每年的3至11月是不丹的適合旅遊季節,尤其是初春的不丹,更是景色優美,但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卻限制觀光客人數。
由於不丹還沒有全面開放觀光,所以旅遊城市與景點不多
其他景點
巴羅宗
建在高二千多公尺溪谷的城寨上,曾是大西丘之前的舊國會所在,也曾是重要要塞之一,是不丹第二大城市,人稱高原上的雷龍之鄉,是不丹唯一的機場所在地,人口約六千人。
冬給宗(Dongay Dzong)是17世紀建在九百公尺壁立千仞的古廟,曾是蓮花生大師修行的虎穴,也是電影「小活佛」的拍攝背景,仍可見1951年被火燒過的痕跡。
虎穴寺(Taktshang Goemba)是不丹國內最神聖的佛教寺廟,據古代經書記載,八世紀時蓮花生騎著一匹飛虎從西藏來到此地降妖服魔,並曾在這裡修行三個月。
塔宗(Ta Dzong)原是1641年初蓋在山上的一座瞭望塔,外觀如一座圓筒形堡壘,現已改為歷史博物館。
不丹的面具舞是全世界有名的藝術表演,它是以宗教為內容的舞蹈。
看完了這些介紹,想必你對不丹的感覺依舊沒有改變,因為現在才要開始說⋯⋯
不丹的同化政策
由於地理位置的相鄰,不丹的南部有許多地區都有尼泊爾族移民的定居。
然而從1950年代起,出於擔心不斷增加的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裔移民,會影響不丹主體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改變不丹的民族結構,且後期看見南部發展水力發電、種植經濟作物的潛力,不丹人開始採取同化措施來同化尼泊爾裔不丹人,並阻止更多的尼泊爾人移入不丹。
初期
手段較為溫和,鼓勵不同民族間的通婚,只要父母一方是不丹人便可獲得不丹公民身分,在教育上仍准許用尼泊爾語教學。
但自1980年代起,政府手段轉為極端(可能受鄰國錫金亡國影響),頒布了新的公民權法,明定父母雙方均須為不丹族人才有公民權。而不丹政府更在1989年依據這條法令,宣布28,000名尼泊爾族人為非法移民
1988年以綠化環境為由把原尼泊爾族人居住的不丹南方劃為綠化帶,迫使許多尼泊爾族人必須遷離,這些民族政策引發許多尼泊爾族人的不滿,他們有組織的在不丹南部攻擊學校、醫院等公共措施。
強行驅逐的尼泊爾族人
被安置在尼泊爾的難民營。「不丹的難民」問題帶給尼泊爾政府很大的負擔,然而不丹拒絕承認在難民營裡的十萬尼泊爾族人都是不丹人,這個事件也使得原來友好的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
難民營外貌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不丹與尼泊爾達成了把難民甄別分類的框架下進行合作的協議,此協議將難民營內的尼泊爾人分為四類,即為被驅逐的不丹人、自願離開的不丹人、有犯罪紀錄的不丹人、非不丹人。
這四類當中,不丹僅願意接納被驅逐的不丹人,然而在甄別的過程中,大多數的難民被認為是自願離開,難民營中有個不丹難民這樣說道:「軍隊把所有的人從房屋裡抓出來,他們強迫我們簽署文件,並為我們拍照,要求我們露齒微笑,好讓我們感覺起來像是開心的自願離開,而非被強迫驅離。」就這樣,不丹難民問題便在不丹王室因種族疑慮,及隱含的經濟利益考量,而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陷入了僵局。
從旅遊的角度來說,不丹絕對是個值得造訪的國家,不丹特色建築、風情與文化,相信在某種程度上是吸引旅客的,但同時在這樣最幸褔國家的頭銜下,因為最幸福這三個字而心生嚮往,忽略掉現實層面某部分的真相,相對來說就有些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小編個人觀感,建立在意識型態下的國家統治主義,大家都往最幸福不追求物質靠齊,可是還是難免會有些不一樣的聲音吧?無怪乎有些文章把不丹和北韓一樣歸類為洗腦型統治。
希望旅行時,不要只是走馬看花,一直是皇家的最重考量,每趟旅程你都能夠得到一點什麼,即便當下你並未察覺,但是後你會驚覺-這才是深度旅遊的真諦。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更多有趣的世界消息都在皇家國際運通
地處喜馬拉亞山下,土地不肥沃,礦產不豐富,國民所得不高,卻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
確實是如此,但這並非不丹的全貌,今天與大家用各種角度更加深度、不同的角度認識不丹。
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南亞內陸國-不丹,1865年成為英屬保護國,1949歸印度保護。不丹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意為雷龍之地,國歌是「雷龍王國」(Drukyle)。「不丹」梵語的意思是「西藏旁的高地」,藏傳佛教影響著這裡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不丹的國旗也訴說著相同概念,國旗由金黃和橘紅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沿著對角線有一條白色的飛龍。金黃色則象徵國王的權力;橘紅是藏僧衣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純潔白龍象徵不丹這個國家,而龍爪上握著的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
不丹百年來一直沒有完整的戶籍制度,所以不丹人口的統計並不準確,大約有70~150萬人
主要居民為藏族和尼泊爾族,藏族主要分佈在西部,約為人口的65%;尼泊爾族分佈在南部,超過35%;另外還有印度人。不丹是一個全民信仰的宗教國家,75%的居民信奉藏傳佛教,25%信奉印度教。
不丹人的快樂泉源
不丹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香格里拉」,97%的人民認為自己很快樂。
這種快樂不是來自於外在物質的慾望滿足,卻是來自於信仰與觀念的知足。不丹人認為真正的窮是無法再施與他人,只要有田有房子他們就很滿足了,因為是佛教徒,不殺生,所以由印度進口肉類,餐桌上鮮少有肉食,但他們吃青菜或乳製品一樣感到滿足。
不丹人快樂先知-前國王吉莫˙辛吉˙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
他不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卻以建立一個快樂的國家為職志,以平等、關懷與生態的理念讓不丹成為快樂大國。
2005年,不丹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他所創造的「不丹模式」,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理論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十分感興趣的經濟學課題。
引用不丹模式
就是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衡量發展的標準是「國民幸福總值」。
旺楚克國王施政方針
- 環境管制
- 全國禁菸
2004年底,不丹政府宣佈全國禁煙令,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面禁煙令,居民不可在公共場所和任何戶外地點吸煙。
- 禁塑膠袋進口
- 每人每年最少要種植10棵樹
不丹原始森林的覆蓋率72%在亞洲排名第一,全國26%的土地為國家公園。
為了保護環境與文化,不丹寧願「少賺錢」,有礦產也不開採。不丹人認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有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與文化。」
- 觀光管制
因為不希望過多的遊客破壞文化傳統跟自然生態,所以進入不丹遊客必須繳交兩百美元左右的高額規費,以價制量以免不丹遭受外界過度污染。
- 服儀管制
不丹規定公共場合,男女都需著國服,男性是一件式的裙裝,長度及膝,稱為幗(Gol),女性三件成套,長度及足踝,稱為旗拉(Kira)。
- 產業管制
不丹以農立國,今日,任何不丹公民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農村土地。他們以傳統方式耕種,不用化學肥料。
不丹的旅遊景點
每年的3至11月是不丹的適合旅遊季節,尤其是初春的不丹,更是景色優美,但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卻限制觀光客人數。
由於不丹還沒有全面開放觀光,所以旅遊城市與景點不多
- 中部地區的喜瑪拉雅山河谷為不丹的主要觀光地
- 首都辛普市的假日市場 每個星期天聚集了大批人潮,除販賣日常生活用品與具有當地特色的文物,同時還有古書、古董等民俗藝品。
- 宗卡式建築
- 國立圖書館(外觀如喇嘛廟)
- 汪秋河皇宮
- 蓮花大師舍利塔院–埃斯吐巴
- 西姆托卡宗(Simuteca Dzong)
前身為喇嘛廟,1641年拿旺喇嘛蓋成「宗」,如今已改為佛學院。
- 大西丘宗(Tashicho Dzong)
為重要的政經中心,也是不丹國會,目前廟內仍住著一千五百到二千名的喇嘛,不丹政教始終和平共存。典雅的建物為當地國王及政府高官的辦公處,同時也是當地重要政經活動的舉辦地。
其他景點
巴羅宗
建在高二千多公尺溪谷的城寨上,曾是大西丘之前的舊國會所在,也曾是重要要塞之一,是不丹第二大城市,人稱高原上的雷龍之鄉,是不丹唯一的機場所在地,人口約六千人。
冬給宗(Dongay Dzong)是17世紀建在九百公尺壁立千仞的古廟,曾是蓮花生大師修行的虎穴,也是電影「小活佛」的拍攝背景,仍可見1951年被火燒過的痕跡。
虎穴寺(Taktshang Goemba)是不丹國內最神聖的佛教寺廟,據古代經書記載,八世紀時蓮花生騎著一匹飛虎從西藏來到此地降妖服魔,並曾在這裡修行三個月。
塔宗(Ta Dzong)原是1641年初蓋在山上的一座瞭望塔,外觀如一座圓筒形堡壘,現已改為歷史博物館。
不丹的面具舞是全世界有名的藝術表演,它是以宗教為內容的舞蹈。
看完了這些介紹,想必你對不丹的感覺依舊沒有改變,因為現在才要開始說⋯⋯
不丹的同化政策
由於地理位置的相鄰,不丹的南部有許多地區都有尼泊爾族移民的定居。
然而從1950年代起,出於擔心不斷增加的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裔移民,會影響不丹主體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改變不丹的民族結構,且後期看見南部發展水力發電、種植經濟作物的潛力,不丹人開始採取同化措施來同化尼泊爾裔不丹人,並阻止更多的尼泊爾人移入不丹。
初期
手段較為溫和,鼓勵不同民族間的通婚,只要父母一方是不丹人便可獲得不丹公民身分,在教育上仍准許用尼泊爾語教學。
但自1980年代起,政府手段轉為極端(可能受鄰國錫金亡國影響),頒布了新的公民權法,明定父母雙方均須為不丹族人才有公民權。而不丹政府更在1989年依據這條法令,宣布28,000名尼泊爾族人為非法移民
引用錫金王國
1975年在印度政府的領導下,舉行了全民公投,廢除錫金王國,並加入印度成為其一省分,而境內印度教人口為多數,因此公投成功,導致滅國回歸印度。
1988年以綠化環境為由把原尼泊爾族人居住的不丹南方劃為綠化帶,迫使許多尼泊爾族人必須遷離,這些民族政策引發許多尼泊爾族人的不滿,他們有組織的在不丹南部攻擊學校、醫院等公共措施。
強行驅逐的尼泊爾族人
被安置在尼泊爾的難民營。「不丹的難民」問題帶給尼泊爾政府很大的負擔,然而不丹拒絕承認在難民營裡的十萬尼泊爾族人都是不丹人,這個事件也使得原來友好的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
難民營外貌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不丹與尼泊爾達成了把難民甄別分類的框架下進行合作的協議,此協議將難民營內的尼泊爾人分為四類,即為被驅逐的不丹人、自願離開的不丹人、有犯罪紀錄的不丹人、非不丹人。
這四類當中,不丹僅願意接納被驅逐的不丹人,然而在甄別的過程中,大多數的難民被認為是自願離開,難民營中有個不丹難民這樣說道:「軍隊把所有的人從房屋裡抓出來,他們強迫我們簽署文件,並為我們拍照,要求我們露齒微笑,好讓我們感覺起來像是開心的自願離開,而非被強迫驅離。」就這樣,不丹難民問題便在不丹王室因種族疑慮,及隱含的經濟利益考量,而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陷入了僵局。
引用 國際救援委員會移民安置辦公室副主任鮑伯·凱里說:「雖然不丹的幸福指數很高,但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高。」
從旅遊的角度來說,不丹絕對是個值得造訪的國家,不丹特色建築、風情與文化,相信在某種程度上是吸引旅客的,但同時在這樣最幸褔國家的頭銜下,因為最幸福這三個字而心生嚮往,忽略掉現實層面某部分的真相,相對來說就有些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小編個人觀感,建立在意識型態下的國家統治主義,大家都往最幸福不追求物質靠齊,可是還是難免會有些不一樣的聲音吧?無怪乎有些文章把不丹和北韓一樣歸類為洗腦型統治。
希望旅行時,不要只是走馬看花,一直是皇家的最重考量,每趟旅程你都能夠得到一點什麼,即便當下你並未察覺,但是後你會驚覺-這才是深度旅遊的真諦。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更多有趣的世界消息都在皇家國際運通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