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古力國度之旅, 浪蕩低地國比利時自由行遊記 ~
Day 05 (全部行程的Day 20)
天晴, 寒冷
10月上旬
早上遊覽完Kortrijk/Courtrai (哥積克/ 科特賴克/克特雷特)之後,
我就Check Out了B&B, 取回大背包繼續上路,
搭上SNCB火車往哥積克北面不遠的布魯日(Brugge/Bruges)進發,
由Kortrijk往Brugge的火車好頻密, 幾乎每20分鐘就會有一班, 十分方便。
雖然按人口算布魯日是比利時第6大的城市, 但人口其實也只得12萬左右,
近老城中心火車站是個同名的叫Brugge, 位於老城的西南邊,
從Brugge火車站走到老城只須要10-15分鐘左右的事, 而且路都很好走,
我將會在這個城鎮留2天, 今日下午的行程亦就是留在布魯日老城內閒逛。
為了爭取遊覽時間, 我離開Kortrijk前特意問了B&B女主人在什麼地方買甜餅好吃,
就在這家烘焙店買了一件雜梅子果醬批來作午餐, 其實也不便宜, 要Euro 6/片,
不過就是為了省時間, 同時想補充一下這幾天在冷雨旅遊而流失了的糖份, 哈哈!
只可惜忘記買杯熱咖啡再上火車, 否則亦是完美的一個簡單午餐。
布魯日是我這次比利時之旅中最期待的地方, 因為真是久仰大名了,
我也不記得小時候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接觸到布魯日之名 (估計是打機),
一如以往先說說這地方的名字, 我是不知為什麼叫作布魯日的,
利瑪竇(Matteo Ricci)繪畫的「坤輿萬國全圖」(1602年)上也不能找到相對的城名,
(只寫有「百爾入革」 (Belgica)即比利時及「肥良的亞」(Flandria)即佛蘭德)
有人說是因為法文Bruges的譯音, 但其實跟「布魯日」的廣東話發音不太相近,
Bruges更似是兩位前美國總統「布殊」(Bush, 國語被翻成「布希」)的讀音,
如果用荷蘭文Brugge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貝加」, 所以實在不明白為何翻譯如此,
不過, 這個中文名字「布魯日」我自己覺得是頗好聽的。
Brugge是古羅馬時代高盧地區的海邊要塞, 因為地處於英格蘭跟維京人之間,
大家都知道在中世紀維京人尤其熱衷入侵英格蘭, 所以布魯日就成了他們的貿易點,
作為中間人得益於此而發展起來, 雖然到了12-13世紀因汙泥積聚而不再臨海,
亦另開運河繼續貿易(Zwin河道), 其時地中海商人(意大利熱那亞、威尼斯及比薩等),
跟來自德意志地區北部的漢薩同盟 (神聖羅馬帝國、北方十字軍/條頓騎士團組成),
還有原來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北歐諸國)與英格蘭都經此而建立起貿易路線,
令這裡快速致富, 成了佛蘭德地區一個重要城市, 他們有財有勢才有更多話語權,
是後來在1302年爆發「布魯日晨禱」(Matins of Bruges/Brugse Metten)的遠因。
現在離老城以北13公里左右外的Zeebrugge (澤布魯日)是布魯日的外港,
是比利時其中一個最大港, 距離英國很近, 有趣是有往來中北部侯城Hull的渡輪服務,
但我們現在是很難想像到當時布魯日的臨海風光是如何, 只從歷史知道是商貿繁榮,
因而被譽為「北方威尼斯」, 我自己就很討厭這些所謂「美譽」的,
既看輕了Venezia, 同時也看輕了布魯日, 因為這裡一點都不像威尼斯,
不是有運河、有港口貿易就是「威尼斯」的 (同理是香港大澳…唔唔唔…)。
也罷, 我已經來到布魯日老城中心, 我這兩天入住的B&B是幢好古老的建築內 (上圖),
位於St. Salvator’s Cathedral (Sint-Salvatorskathedraal, 聖救主大教堂)旁邊,
單是看到這條木砌的, 又窄又斜又長的迴轉式樓梯已經感到好刺激了,
會帶行李箱的朋友入住這類型的古典酒店旅館時, 真的要好好考慮, 因為沒有電梯啊!
今天在Kortrijk時雖然還是有些陽光, 但到了布魯日又再次天陰起來了, 真令人討厭,
10-12月來到歐洲 (特別是比較北面的國家)就是要接受這種陰晴不定的雨季天氣,
今天沒有下雨已經是萬幸, 至少不用撐著雨傘去遊覽各個景點就是方便好多,
所以我也急急腳的, 打算先把布魯日老城主要景點都快快看一遍,
而第一個目的地就是在我B&B旁邊的St. Salvator’s Cathedral大教座。
St. Salvator’s Cathedral是布魯日老城內其中一座最古老的建築, 始於10世紀左右,
從記載知道這原本只是座小教堂, 老城內最原先還有座同樣建於10世紀的舊大教堂,
位於De Burg(城堡廣場)上名為St. Donatian’s Cathedral (Sint-Donaaskathedraal),
但法國大革命後, 比利時被法國統治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進行了大規模宗教改革,
把天主教的土地改歸國有, 1799年這座舊布魯日大教堂 (也是當時教區主教的居所),
更被法軍佔領及破壞, 現在De Burg城堡廣場上的4星酒店Crowne Plaza Brugge,
正是Sint-Donaaskathedraal大教堂所在處, 在酒店內部還能從玻璃地面看到遺構,
直到1830年比利時獨立之後, 教會為了恢復原來的布魯日教區,
於是就選用「年資」比較長一點點的St. Salvator’s Cathedral作為主教座堂。
可是, 這座奉獻給救世主耶穌的St. Salvator’s Cathedral的規模比起鄰近遲300年,
於13世紀興建的Church of Our Lady (Onze-Lieve-Vrouwekerk 聖母教堂)細太多,
布魯日主教也是要面子的, 也要炫耀財富的, 因此針對這座新大教堂就進行了大改造,
就是把正面原本已存在的12世紀塔樓為基礎, 增建了一座更高的塔,
最終, 這座高115.60米的尖塔成為了世界第二高的磚砌建築。
全世界的人其實都一樣, 無論是中世紀的人要比塔建得高, 到近代亦然,
現在人們不再比塔樓高度, 而是在比摩天大樓的高度, 看看阿聯酋(UAE),
在度拜(Dubai/迪拜)那座828米的Burj Khalifa (哈利法塔), 其頂層是高585米左右,
只不過, 以前有技術又有錢的政權多集中在歐洲, 反之現代世界最高建築的頭20名,
幾乎全部都是在東亞(特別是中國)及中東地區, 大家也能見證到這石油時代的轉變。
離開大教堂後我來到於上世紀90年代重整的Markt Brugge (Grote Markt 大市場),
這是布魯日老城中心廣場, 有許多重要政府機關及建築物, 包括1240年左右建成,
成了老城象徵的Belfort van Brugge (布魯日鐘樓), 八角形的上部是在16世紀加建,
83米高的鐘樓現在有開放予遊人登上(須門票), 不過這次行程大多是天陰,
到塔頂也不能看到太多景色風光, 也就作罷省一點體力, 366級樓梯也不是說笑的,
作為Belfries of Belgium and France (在法國及比利時的鐘樓)系列的比利時鐘樓,
這裡亦於1999年亦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Markt Brugge上還有另一座注目的新歌德式風格建築Provinciaal Hof,
最初建於1294年名為Waterhalle的貿易所, 那時因應意大利的航運貿易業發達,
如上述產生了「地中海霸權」如Genova(熱那亞)、比薩(Pisa)及威尼斯(Venezia)等,
並跟北海的海上貿易線應運而生, 貿易所上層是倉庫, 下層就運接運河的乾地卸貨區,
同時所有行駛Zwin、Damme及Sluis運河的商船都須在此留下過路錢, 收入甚豐。
(這幾個地方我之後會去旅遊, 到時再詳細介紹他們)
可惜「再鋒利嘅刀都有生銹嘅一日」, Waterhalle的光輝歲月直到18世紀為止,
事實早在15世紀時就連Zwin河道亦漸淤塞 (現是國家自然公園), 加上諸多政經因素,
布魯日的金融及貿易地位被Antwerpen (安特衛普)取代, 連接Waterhalle的小運河,
更在1787年被填平改為道路, Waterhalle亦被拆除成了真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原址上的新建築物在1850年時作為市法院使用, 後來發生大火而在1887年重建,
成了現在看到的Provinciaal Hof, 不過這法院也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
現在已經改為展覽場地、儀式及活動之用。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書《Italia好好玩》已經上市!!
我的博客網誌: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
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essoefuturo/
我的短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user/sharpe16
我的意大利皮: https://www.tunenic.com
我的皮革品牌: https://www.pelle-sg.com/
我的意大利酒: https://www.vinoconte.com/
我的旅遊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pelaw/
我的討論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talyhk/
。旅遊景點、行程安排、自由行攻略、推薦景點、客製化包團遊、私人訂製旅行團、Blog遊記待續。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喜歡意大利, 喜歡旅遊, 歡迎大家Like & Share給更多的朋友認識。
Day 05 (全部行程的Day 20)
天晴, 寒冷
10月上旬
早上遊覽完Kortrijk/Courtrai (哥積克/ 科特賴克/克特雷特)之後,
我就Check Out了B&B, 取回大背包繼續上路,
搭上SNCB火車往哥積克北面不遠的布魯日(Brugge/Bruges)進發,
由Kortrijk往Brugge的火車好頻密, 幾乎每20分鐘就會有一班, 十分方便。
雖然按人口算布魯日是比利時第6大的城市, 但人口其實也只得12萬左右,
近老城中心火車站是個同名的叫Brugge, 位於老城的西南邊,
從Brugge火車站走到老城只須要10-15分鐘左右的事, 而且路都很好走,
我將會在這個城鎮留2天, 今日下午的行程亦就是留在布魯日老城內閒逛。
為了爭取遊覽時間, 我離開Kortrijk前特意問了B&B女主人在什麼地方買甜餅好吃,
就在這家烘焙店買了一件雜梅子果醬批來作午餐, 其實也不便宜, 要Euro 6/片,
不過就是為了省時間, 同時想補充一下這幾天在冷雨旅遊而流失了的糖份, 哈哈!
只可惜忘記買杯熱咖啡再上火車, 否則亦是完美的一個簡單午餐。
布魯日是我這次比利時之旅中最期待的地方, 因為真是久仰大名了,
我也不記得小時候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接觸到布魯日之名 (估計是打機),
一如以往先說說這地方的名字, 我是不知為什麼叫作布魯日的,
利瑪竇(Matteo Ricci)繪畫的「坤輿萬國全圖」(1602年)上也不能找到相對的城名,
(只寫有「百爾入革」 (Belgica)即比利時及「肥良的亞」(Flandria)即佛蘭德)
有人說是因為法文Bruges的譯音, 但其實跟「布魯日」的廣東話發音不太相近,
Bruges更似是兩位前美國總統「布殊」(Bush, 國語被翻成「布希」)的讀音,
如果用荷蘭文Brugge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貝加」, 所以實在不明白為何翻譯如此,
不過, 這個中文名字「布魯日」我自己覺得是頗好聽的。
Brugge是古羅馬時代高盧地區的海邊要塞, 因為地處於英格蘭跟維京人之間,
大家都知道在中世紀維京人尤其熱衷入侵英格蘭, 所以布魯日就成了他們的貿易點,
作為中間人得益於此而發展起來, 雖然到了12-13世紀因汙泥積聚而不再臨海,
亦另開運河繼續貿易(Zwin河道), 其時地中海商人(意大利熱那亞、威尼斯及比薩等),
跟來自德意志地區北部的漢薩同盟 (神聖羅馬帝國、北方十字軍/條頓騎士團組成),
還有原來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北歐諸國)與英格蘭都經此而建立起貿易路線,
令這裡快速致富, 成了佛蘭德地區一個重要城市, 他們有財有勢才有更多話語權,
是後來在1302年爆發「布魯日晨禱」(Matins of Bruges/Brugse Metten)的遠因。
現在離老城以北13公里左右外的Zeebrugge (澤布魯日)是布魯日的外港,
是比利時其中一個最大港, 距離英國很近, 有趣是有往來中北部侯城Hull的渡輪服務,
但我們現在是很難想像到當時布魯日的臨海風光是如何, 只從歷史知道是商貿繁榮,
因而被譽為「北方威尼斯」, 我自己就很討厭這些所謂「美譽」的,
既看輕了Venezia, 同時也看輕了布魯日, 因為這裡一點都不像威尼斯,
不是有運河、有港口貿易就是「威尼斯」的 (同理是香港大澳…唔唔唔…)。
也罷, 我已經來到布魯日老城中心, 我這兩天入住的B&B是幢好古老的建築內 (上圖),
位於St. Salvator’s Cathedral (Sint-Salvatorskathedraal, 聖救主大教堂)旁邊,
單是看到這條木砌的, 又窄又斜又長的迴轉式樓梯已經感到好刺激了,
會帶行李箱的朋友入住這類型的古典酒店旅館時, 真的要好好考慮, 因為沒有電梯啊!
今天在Kortrijk時雖然還是有些陽光, 但到了布魯日又再次天陰起來了, 真令人討厭,
10-12月來到歐洲 (特別是比較北面的國家)就是要接受這種陰晴不定的雨季天氣,
今天沒有下雨已經是萬幸, 至少不用撐著雨傘去遊覽各個景點就是方便好多,
所以我也急急腳的, 打算先把布魯日老城主要景點都快快看一遍,
而第一個目的地就是在我B&B旁邊的St. Salvator’s Cathedral大教座。
St. Salvator’s Cathedral是布魯日老城內其中一座最古老的建築, 始於10世紀左右,
從記載知道這原本只是座小教堂, 老城內最原先還有座同樣建於10世紀的舊大教堂,
位於De Burg(城堡廣場)上名為St. Donatian’s Cathedral (Sint-Donaaskathedraal),
但法國大革命後, 比利時被法國統治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進行了大規模宗教改革,
把天主教的土地改歸國有, 1799年這座舊布魯日大教堂 (也是當時教區主教的居所),
更被法軍佔領及破壞, 現在De Burg城堡廣場上的4星酒店Crowne Plaza Brugge,
正是Sint-Donaaskathedraal大教堂所在處, 在酒店內部還能從玻璃地面看到遺構,
直到1830年比利時獨立之後, 教會為了恢復原來的布魯日教區,
於是就選用「年資」比較長一點點的St. Salvator’s Cathedral作為主教座堂。
可是, 這座奉獻給救世主耶穌的St. Salvator’s Cathedral的規模比起鄰近遲300年,
於13世紀興建的Church of Our Lady (Onze-Lieve-Vrouwekerk 聖母教堂)細太多,
布魯日主教也是要面子的, 也要炫耀財富的, 因此針對這座新大教堂就進行了大改造,
就是把正面原本已存在的12世紀塔樓為基礎, 增建了一座更高的塔,
最終, 這座高115.60米的尖塔成為了世界第二高的磚砌建築。
全世界的人其實都一樣, 無論是中世紀的人要比塔建得高, 到近代亦然,
現在人們不再比塔樓高度, 而是在比摩天大樓的高度, 看看阿聯酋(UAE),
在度拜(Dubai/迪拜)那座828米的Burj Khalifa (哈利法塔), 其頂層是高585米左右,
只不過, 以前有技術又有錢的政權多集中在歐洲, 反之現代世界最高建築的頭20名,
幾乎全部都是在東亞(特別是中國)及中東地區, 大家也能見證到這石油時代的轉變。
離開大教堂後我來到於上世紀90年代重整的Markt Brugge (Grote Markt 大市場),
這是布魯日老城中心廣場, 有許多重要政府機關及建築物, 包括1240年左右建成,
成了老城象徵的Belfort van Brugge (布魯日鐘樓), 八角形的上部是在16世紀加建,
83米高的鐘樓現在有開放予遊人登上(須門票), 不過這次行程大多是天陰,
到塔頂也不能看到太多景色風光, 也就作罷省一點體力, 366級樓梯也不是說笑的,
作為Belfries of Belgium and France (在法國及比利時的鐘樓)系列的比利時鐘樓,
這裡亦於1999年亦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Markt Brugge上還有另一座注目的新歌德式風格建築Provinciaal Hof,
最初建於1294年名為Waterhalle的貿易所, 那時因應意大利的航運貿易業發達,
如上述產生了「地中海霸權」如Genova(熱那亞)、比薩(Pisa)及威尼斯(Venezia)等,
並跟北海的海上貿易線應運而生, 貿易所上層是倉庫, 下層就運接運河的乾地卸貨區,
同時所有行駛Zwin、Damme及Sluis運河的商船都須在此留下過路錢, 收入甚豐。
(這幾個地方我之後會去旅遊, 到時再詳細介紹他們)
可惜「再鋒利嘅刀都有生銹嘅一日」, Waterhalle的光輝歲月直到18世紀為止,
事實早在15世紀時就連Zwin河道亦漸淤塞 (現是國家自然公園), 加上諸多政經因素,
布魯日的金融及貿易地位被Antwerpen (安特衛普)取代, 連接Waterhalle的小運河,
更在1787年被填平改為道路, Waterhalle亦被拆除成了真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原址上的新建築物在1850年時作為市法院使用, 後來發生大火而在1887年重建,
成了現在看到的Provinciaal Hof, 不過這法院也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
現在已經改為展覽場地、儀式及活動之用。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書《Italia好好玩》已經上市!!
我的博客網誌: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
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essoefuturo/
我的短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user/sharpe16
我的意大利皮: https://www.tunenic.com
我的皮革品牌: https://www.pelle-sg.com/
我的意大利酒: https://www.vinoconte.com/
我的旅遊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pelaw/
我的討論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talyhk/
。旅遊景點、行程安排、自由行攻略、推薦景點、客製化包團遊、私人訂製旅行團、Blog遊記待續。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喜歡意大利, 喜歡旅遊, 歡迎大家Like & Share給更多的朋友認識。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