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前問自己以下問題,可以有效幫助你減少衝動購物,培養更理性的消費習慣:
一 需求評估
1. 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
區分「需要」與「想要」,避免為一時慾望買單。
2. 「如果現在不買,會對生活造成影響嗎?」例如被朋友銷售一些虛無的保險或者投資產品時。若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是非必要消費。
3. 「我已經有類似物品了嗎?」 檢查現有物品是否可替代,避免重複購買。
二 替代方案
4. 「能不能借用、租用或買二手?」
減少購買新品,看看二手網Carousell等。例如平時去咖啡店買咖啡可能$50一杯,可能辦公室都可以免費沖,或者便利店買罐裝都可以節省一大部份。
5. 「是否能用現有的東西改造/修復?」
延長物品壽命,避免浪費。例如,電話爆Mon去深水埗千零元整完可以用多一年。
三 財務影響
6. 「這筆消費是否超出預算?」
確認是否會影響其他必要開支(如房租按揭、儲蓄旅行計畫等)。 7. 「買這個會讓我離存錢目標更遠嗎?」
- 連結消費行為與長期財務目標(如旅遊、買房)。
8. 「是否願意用工作時間換算這筆錢?」
- 例如:月薪3萬,一天工資約1000元,買10000元的包包=10天工資,值得嗎?
四 情感與衝動控制
9. 「是因為打折/促銷才想買嗎?」
警惕「撿便宜心理」,不需要的東西再便宜也是浪費,包括信用卡打折。
10. 「現在不買,過幾天還會想要嗎?」
給自己24-48小時冷靜期,降低衝動購物機率。
11. 「是否為了跟風或滿足他人眼光?」
避免因社交壓力(如朋友推薦、網紅行銷)而消費。例如Labubu是否自己真的喜歡。
五 長期價值
12. 「這東西能用多久?是否耐用?」
優先選擇高品質、實用性強的產品。
13. 「維護或後續成本高嗎?」
例如:電子產品配件、高價服裝的保養費用。
14. 如果是重複性消費,一年會花掉幾多錢在這個產品上面?例如咖啡店每杯$50, 可能覺得不對,但一年250工作天,每天買一杯就是$12500, 可以自己想下值不值得。
15. 「如果現在把錢省下來,未來能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
將消費與人生價值連結(如投資學習、健康、旅行等)。
一 需求評估
1. 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
區分「需要」與「想要」,避免為一時慾望買單。
2. 「如果現在不買,會對生活造成影響嗎?」例如被朋友銷售一些虛無的保險或者投資產品時。若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是非必要消費。
3. 「我已經有類似物品了嗎?」 檢查現有物品是否可替代,避免重複購買。
二 替代方案
4. 「能不能借用、租用或買二手?」
減少購買新品,看看二手網Carousell等。例如平時去咖啡店買咖啡可能$50一杯,可能辦公室都可以免費沖,或者便利店買罐裝都可以節省一大部份。
5. 「是否能用現有的東西改造/修復?」
延長物品壽命,避免浪費。例如,電話爆Mon去深水埗千零元整完可以用多一年。
三 財務影響
6. 「這筆消費是否超出預算?」
確認是否會影響其他必要開支(如房租按揭、儲蓄旅行計畫等)。 7. 「買這個會讓我離存錢目標更遠嗎?」
- 連結消費行為與長期財務目標(如旅遊、買房)。
8. 「是否願意用工作時間換算這筆錢?」
- 例如:月薪3萬,一天工資約1000元,買10000元的包包=10天工資,值得嗎?
四 情感與衝動控制
9. 「是因為打折/促銷才想買嗎?」
警惕「撿便宜心理」,不需要的東西再便宜也是浪費,包括信用卡打折。
10. 「現在不買,過幾天還會想要嗎?」
給自己24-48小時冷靜期,降低衝動購物機率。
11. 「是否為了跟風或滿足他人眼光?」
避免因社交壓力(如朋友推薦、網紅行銷)而消費。例如Labubu是否自己真的喜歡。
五 長期價值
12. 「這東西能用多久?是否耐用?」
優先選擇高品質、實用性強的產品。
13. 「維護或後續成本高嗎?」
例如:電子產品配件、高價服裝的保養費用。
14. 如果是重複性消費,一年會花掉幾多錢在這個產品上面?例如咖啡店每杯$50, 可能覺得不對,但一年250工作天,每天買一杯就是$12500, 可以自己想下值不值得。
15. 「如果現在把錢省下來,未來能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
將消費與人生價值連結(如投資學習、健康、旅行等)。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