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婚前想清楚,鑽石價格3年跌超過一半,勢步的士牌價後塵

要求婚和結婚的,在買鑽石戒指時要再認真想一想,因為鑽石價格已經不再保值,甚至有機會像下一個的士牌價一樣,高位跌7成還未有企穩跡像。

根據 Diamond Standard Index,指數比起2022年的高位已經跌了52%。分開天然鑽石和實驗室培養鑽石計算,前者跌了26%,近年愈來愈普遍的後者更加跌了74%。黃金和白銀同期上升大約100%。

鑽石價格近年來的持續下跌,是一場由技術革新、需求崩塌和行業內部結構性缺陷共同引發的深度危機。其中,作為昔日最重要增長引擎的中國市場需求雪崩,是加速和深化這場危機的關鍵催化劑。

1. 培育鑽石的雙重打擊:市場替代與信心危機

實驗室培育鑽石(Lab-Grown Diamond)的崛起是撼動整個行業的根本性力量。

技術成熟與價格優勢:培育鑽石在物理和化學上與天然鑽石無異,但價格僅為後者的一小部分(通常是20%甚至更低)。隨著技術進步,其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使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替代品,而且可以製造更大粒的鑽石。

市場份額的快速侵蝕:憑藉低價和「更環保、無衝突」的行銷敘事,培育鑽石迅速搶佔市場。數據顯示,按銷量計算,培育鑽石已佔據美國訂婚戒指市場50%的份額。 這一趨勢在全球範圍內都在加速。

動搖天然鑽石的價值根基:培育鑽石不僅搶走了銷量,更引發了消費者的「信心危機」。它讓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天然鑽石高昂價格的合理性,甚至將其視為一種「智商稅」。

2. 消費需求崩塌:中國市場的「完美風暴」

中國曾被視為鑽石行業的未來,但如今卻成為需求疲軟的重災區。根據行業數據,中國鑽石鑲嵌珠寶市場規模於2019年至2024年間總體呈現斷崖式下跌,從2019年的約人民幣915億元暴跌至2024年的人民幣430億元,市場規模萎縮超過50%。 這背後是經濟、人口和文化觀念的多重轉變:

經濟逆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危機以及青年失業率等問題,嚴重削弱了民眾的消費信心和可支配收入,導致對鑽石這類非必需奢侈品的採購被大幅削減或推遲。

人口結構變化:躺平、結婚率持續下降是鑽石需求的直接殺手。當代年輕人推遲結婚甚至選擇不婚,直接導致了作為鑽石銷售主力的婚慶市場急劇萎縮。

消費觀念的根本轉變:

黃金的強勢回歸:與價格不斷下跌的鑽石形成鮮明對比,黃金因其強大的保值和避險屬性而備受中國年輕人追捧。他們不再相信「鑽石恆久遠」的行銷故事,轉而購買黃金飾品,甚至是「金豆豆」等小克重黃金產品,將其視為更務實、更可靠的資產。

「悅己消費」與去儀式化:Z世代的消費觀念更注重自我取悅和理性。他們認為鑽石的品牌溢價過高,寧願將錢花在旅行、體驗或其他更能帶來個人滿足感的商品上。結婚的儀式感被簡化,鑽石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信物。

信息透明化:在社交媒體時代,年輕消費者能夠輕易獲取信息,識破鑽石背後的行銷神話和巨大的利潤空間,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消費決策。

3. 行業中游的擠壓:深層次的結構性缺陷

《Rapaport》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行業中游製造商(主要是印度)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而中國市場的崩塌則加劇了這一困境。

採購與銷售的錯配:製造商必須從礦商處購買包含各類品質的原石包裹,但他們面對的下游買家(批發商和零售商)卻因市場庫存高企而只進行「選擇性採購」,專挑能快速賣掉的特定品類。

庫存積壓與現金流危機:這導致製造商手中積壓了大量難以銷售的庫存。中國等主要市場需求的消失,讓這些庫存問題雪上加霜。為了支付下一批原石的費用,製造商被迫在二級市場或拍賣會上折價甚至虧本出售鑽石,從而引發了價格的螺旋式下跌。

減產的兩難:儘管行業巨頭如戴比爾斯(De Beers)已大幅下調原石價格並允許客戶延期提貨,但製造商仍面臨維持工廠運營和工人就業的壓力,無法長期停產,導致市場持續供過於求。

4. 投資與保值功能的徹底崩潰

鑽石作為「價值儲存」工具的基石已經動搖。

價格表現的強烈對比:過去幾年,黃金價格屢創歷史新高,而鑽石價格卻跌跌不休。這種鮮明的對比,徹底摧毀了鑽石能夠保值增值的神話。

缺乏流動性與標準化:與黃金不同,鑽石的估值體系複雜(4C標準仍有主觀空間),且缺乏一個高效、透明的全球二級市場,導致其變現困難、交易成本高昂。消費者普遍反映,鑽石的回收價格與購入價相差懸殊。

行業信譽受損:持續的價格下跌和培育鑽石的衝擊,損害了整個行業的信譽。當一個被宣傳為「稀有、永恆」的商品價格持續走低時,其賴以生存的價值敘事便不攻自破。

雖然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價格已經可以跌至天然鑽史的十分一,不過數十年來鑽石其實從來都是被高估和過度炒作的產品。而且鑽石用途比黃金單一,現在就結婚率愈來愈低下,求婚或者結婚買戒指,買比特幣個可能更加浪漫,或者黃金白銀飾物更實際。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