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碧湖走到盧比安娜(Ljubljana),大約需時1小時左右,到達後第一個感覺是一個沒有太多人,建築物多數不高於7層,市內一片寧靜,整潔井然,我覺得很不錯的,人口亦很少。雖然盧比安娜是斯洛文尼亞的首都,但感覺還是一個歐洲小城般似的,跟澳門非常熟識的結構,市政中心、前地大廣場、市集市場、其他政府機構等,相信一點都不陌生的歐洲小城格局。
普列舍倫廣場 (Prešernov trg)
話說這座城市小,但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因為路程都很短,所以走了一天也看了不少東西,但又不會覺得太累,比起其他國家動不動就要搭車的首都,光是參觀個博物館或城堡可能就要花上個一天的時間,小編覺得盧比安娜是個很適合輕旅行的地方,因為主要景點都集中在一個小小的區域裡,所以很多來過的人都說這國家很迷你。
普列舍倫廣場 (Prešernov trg),它是這座城市最有名的廣場,許多景點都以它為中心,環繞在周圍,因此也可稱為「中央廣場」。廣場得名於斯洛維尼亞的國民詩人法蘭‧普列舍倫(France Prešeren),他的雕像便位於廣場上。廣場上有座可愛的銅製立體地圖,是盧比安娜的縮小版,1991年盧比安娜都市研究所安置在此。這座模型做得非常逼真,無論是建築物的外型,還是街道的寬度,都與實際的非常吻合,可見盧比安娜的城市景觀及風貌尚未被現代的摩天高樓及城市化發展而失去其原有的味道。
廣場四周的建築物皆赫赫有名,主要購物街科波瓦街(Čopova ulica) 及連接火車站的米克洛西克路 (Miklošičeva cesta) 之間的教堂,是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方濟各教堂(Frančiškanska cerkev)。方濟各教堂全名為「方濟各聖母領報堂」(Frančiškanska cerkev Marijinega oznanjenja),隸屬盧比安娜聖母領報堂的教區教堂,紅色外牆就是方濟各會的象徵,巴洛克風格的立面,雖算不上華麗,但這紅白相間的色調,是否很像澳門西灣的葡式屋群呢?教堂還有高聳的鐘樓,使它成為盧比安娜著名的景點之一。教堂建於1646年,並於1660年完工,內部是以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風格,佈局簡單俐落,僅得一個中殿及兩條側走道,而天花板的壁畫為二十世紀斯洛維尼亞印象派畫家馬捷‧斯特恩(Matej Sterne) 之作,原本的壁畫在1895年一場大地震就沒了。教堂的主祭壇為巴洛克風格,設計者是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雕刻家弗朗西斯科‧羅巴 (Francesco Robba),翻查資料,原來他最有名的作品都在盧比安娜,只要過了三座橋,沿著斯Stritarjeva ulica 走就可以見到以他姓氏來命名的「羅巴噴泉」(Robbov vodnjak)。三座橋 (Tromostovje) 是一座連接盧比安娜新城區及舊城區的橋樑。十九世紀時已有一座舊的石砌拱橋橫跨河上,這座拱橋由意大利建築師喬凡尼‧皮科 (Giovanni Picco) 設計,建於1842年,並將之命名為「醫院橋」(Špitalski most),之後正式名為「法蘭茲橋」(Frančev most),又因鄰近的方濟各教堂,被稱為「方濟各橋」(Frančiškanski most)。而拱橋於二十世紀時已無法負荷當時的交通流量,因此於1931年在兩側分別增建了僅供行人通過的人行橋,設計師尤利‧普雷契尼克(Jože Plečnik) 設計成今日我所見到的三座不同角度的橋樑。由於這一區已被規劃為行人專用區,因此,現在這三座橋皆僅供行人使用。沿著廣場往東北方走,來到了盧比安娜主教座堂-聖尼古拉教堂 (Stolnica svetega Nikolaja)。建堂建築也是巴洛克式風格,綠色的圓頂和兩座高聳的塔樓是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想要推門而入卻發現教堂的大門十分特別,這道門其實是側門,被命名為「盧比安娜門」,主題是「二十世紀盧比安娜教區的主教們」,六位主教的頭以浮雕的方式突顯出來,手執權杖的主教們看護著飽受苦難的俗世人民,主題十分鮮明,但不知為何那六顆人頭給我們旅客就是毛骨悚然的感覺。教堂的大門其實在小巷裡,叫做「斯洛文尼亞門」,呈現出斯洛文尼亞的歷史。這兩座青銅大門是1996年為了迎接羅馬天主教教宗的來訪,才特地安裝上去的,雖然年代很新,大門卻已經被人摸得閃閃發亮,看來參觀人數應該很多。
下集小編就會離開盧比安娜,離開斯洛文尼亞,去本次旅程的第三個踏足的國家-克羅地亞,走訪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十六湖國家公園……
(此為節錄版本,如要觀看全文,請瀏覽: http://travelblogosphere.com/830/)
---------------------------------------------
【編輯聲明】
環球旅人由Benjamin製作,版權所有,不得抄襲。
環球旅人|Facebook|YouTube|Instagram|Soundcloud|Flickr
© Travelblogosphere All Rights Reserved.
普列舍倫廣場 (Prešernov trg)
話說這座城市小,但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因為路程都很短,所以走了一天也看了不少東西,但又不會覺得太累,比起其他國家動不動就要搭車的首都,光是參觀個博物館或城堡可能就要花上個一天的時間,小編覺得盧比安娜是個很適合輕旅行的地方,因為主要景點都集中在一個小小的區域裡,所以很多來過的人都說這國家很迷你。
普列舍倫廣場 (Prešernov trg),它是這座城市最有名的廣場,許多景點都以它為中心,環繞在周圍,因此也可稱為「中央廣場」。廣場得名於斯洛維尼亞的國民詩人法蘭‧普列舍倫(France Prešeren),他的雕像便位於廣場上。廣場上有座可愛的銅製立體地圖,是盧比安娜的縮小版,1991年盧比安娜都市研究所安置在此。這座模型做得非常逼真,無論是建築物的外型,還是街道的寬度,都與實際的非常吻合,可見盧比安娜的城市景觀及風貌尚未被現代的摩天高樓及城市化發展而失去其原有的味道。
廣場四周的建築物皆赫赫有名,主要購物街科波瓦街(Čopova ulica) 及連接火車站的米克洛西克路 (Miklošičeva cesta) 之間的教堂,是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方濟各教堂(Frančiškanska cerkev)。方濟各教堂全名為「方濟各聖母領報堂」(Frančiškanska cerkev Marijinega oznanjenja),隸屬盧比安娜聖母領報堂的教區教堂,紅色外牆就是方濟各會的象徵,巴洛克風格的立面,雖算不上華麗,但這紅白相間的色調,是否很像澳門西灣的葡式屋群呢?教堂還有高聳的鐘樓,使它成為盧比安娜著名的景點之一。教堂建於1646年,並於1660年完工,內部是以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風格,佈局簡單俐落,僅得一個中殿及兩條側走道,而天花板的壁畫為二十世紀斯洛維尼亞印象派畫家馬捷‧斯特恩(Matej Sterne) 之作,原本的壁畫在1895年一場大地震就沒了。教堂的主祭壇為巴洛克風格,設計者是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雕刻家弗朗西斯科‧羅巴 (Francesco Robba),翻查資料,原來他最有名的作品都在盧比安娜,只要過了三座橋,沿著斯Stritarjeva ulica 走就可以見到以他姓氏來命名的「羅巴噴泉」(Robbov vodnjak)。三座橋 (Tromostovje) 是一座連接盧比安娜新城區及舊城區的橋樑。十九世紀時已有一座舊的石砌拱橋橫跨河上,這座拱橋由意大利建築師喬凡尼‧皮科 (Giovanni Picco) 設計,建於1842年,並將之命名為「醫院橋」(Špitalski most),之後正式名為「法蘭茲橋」(Frančev most),又因鄰近的方濟各教堂,被稱為「方濟各橋」(Frančiškanski most)。而拱橋於二十世紀時已無法負荷當時的交通流量,因此於1931年在兩側分別增建了僅供行人通過的人行橋,設計師尤利‧普雷契尼克(Jože Plečnik) 設計成今日我所見到的三座不同角度的橋樑。由於這一區已被規劃為行人專用區,因此,現在這三座橋皆僅供行人使用。沿著廣場往東北方走,來到了盧比安娜主教座堂-聖尼古拉教堂 (Stolnica svetega Nikolaja)。建堂建築也是巴洛克式風格,綠色的圓頂和兩座高聳的塔樓是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想要推門而入卻發現教堂的大門十分特別,這道門其實是側門,被命名為「盧比安娜門」,主題是「二十世紀盧比安娜教區的主教們」,六位主教的頭以浮雕的方式突顯出來,手執權杖的主教們看護著飽受苦難的俗世人民,主題十分鮮明,但不知為何那六顆人頭給我們旅客就是毛骨悚然的感覺。教堂的大門其實在小巷裡,叫做「斯洛文尼亞門」,呈現出斯洛文尼亞的歷史。這兩座青銅大門是1996年為了迎接羅馬天主教教宗的來訪,才特地安裝上去的,雖然年代很新,大門卻已經被人摸得閃閃發亮,看來參觀人數應該很多。
下集小編就會離開盧比安娜,離開斯洛文尼亞,去本次旅程的第三個踏足的國家-克羅地亞,走訪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十六湖國家公園……
(此為節錄版本,如要觀看全文,請瀏覽: http://travelblogosphere.com/830/)
---------------------------------------------
【編輯聲明】
環球旅人由Benjamin製作,版權所有,不得抄襲。
環球旅人|Facebook|YouTube|Instagram|Soundcloud|Flickr
© Travelblogosphere All Rights Reserved.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